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记忆

永远的感念与激励

发布时间:2020-11-02

泾川县教育局  陈海明

恍然间,《甘肃教育》创刊40周年了。回想与《甘肃教育》走过的22个春夏秋冬,禁不住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学习、思考、交流、耕耘、收获、成长……若让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那就是:《甘肃教育》是我永远的感念和激励!

相识:我们一见钟情

1998年8月,我在家乡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当了“孩子王”。因为是农村小学,阅读资料及其缺乏。当有一天邮递员将散发着墨香的《甘肃教育》送到校长手中的时候,喜欢读书的我一下子就喜爱上了装帧精巧、内容朴素的教育人的刊物,可谓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后,我成了学校当之无愧的“首席读者”。

后来,我到乡镇中学任教,教学任务重了,手头读物也多了,但我时常忙里偷闲,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读物中最先搜寻的还是那熟悉的亲切的字眼“甘肃教育”。一份杂志拿在手中,读着其间一篇篇文章,时间仿佛在瞬间停止,感受不到上班的疲倦,听不到学生的吵闹,静静地、静静地杵在桌前,原本沉重劳累的心顿时开始活泛轻快起来。

读刊物的时间久了,跟同事交流的话题也多了,全省教育政策及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总是我第一个传递给他们,大家在了解前沿信息的同时,心绪也随之飞出了山外的世界,豁然开朗了许多。我俨然成了同事眼中的“政策经书”、“新闻快车”、“知识宝库”,总问我哪来那么多“新鲜事”,我就骄傲地告诉他们是我的“最爱”讲的,赚足了同事的羡慕和嫉妒,以致于后来大家都对《甘肃教育》爱不释手、情有独钟。我好不得意,心中常被“小欢喜”包围。

相知:我的良师益友

《甘肃教育》的“重头戏”莫过于班级管理经验的介绍、教研教改方法的推介。作为教师,这份“大餐”深深地牵着我的心,在教学之余或者夜晚临睡前去慢慢品读,理解教育的内涵,分享教育的乐趣,反思教改的得失。

我总是将《甘肃教育》上的一些好经验、好方法运用于实践,指导我的教育教学。曾记得2006年我带的那届初中学生中,有几个十分调皮,老感觉跟我对着干,让我心神不宁,班级管理毫无起色。那段时期,我经常翻阅手头的《甘肃教育》,试图从中找到破解的办法。一次次阅读,一点点感悟,最终这个老朋友没有辜负我,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而“爱”是教育的精髓,之所以学生不听话,是因为我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我放下“师道尊严”,主动靠近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以宽容的态度善待学生,不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思维审视学生、教育学生。那几个曾经的“捣乱分子”在我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下,三年之后个个变了样,有了长足进步,至今还和我保持联系,对我敬重有加。

《甘肃教育》俨然成了我教育教学路上的“导学案”。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教研教改活动中的精彩发言,我与学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我年年优异的教学成绩,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我的良师益友——《甘肃教育》。正是有了他,尊重、民主、宽容的人本思想走进了我的班级,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主宰了我的课堂,增强了我的上进心,事业心;正是有了他,我从抱怨教育变成了享受教育,由对教育的无奈变成了对教育的投入,在付出和探索中收获教育的幸福;正是有了他,我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认可,2009年9月,我顺风顺水地调到了县教育局。

相依:我们亲如一家

进入县教育局之后,我被安排在教育宣传工作岗位上。写新闻稿我可是门外汉,怎么办?此时,我又一次从《甘肃教育》中汲取营养,一期期一篇篇认真研究记者稿件的思路和技巧,全省新闻综述、市县教育侧记、校园动态报道、名师风采特写等昔日看似平淡的文稿,在我眼里变成了可读有用的范文,那些真实新鲜、时效性强、文笔流畅的稿子,我读起来觉得有滋有味,时不时引爆我的灵性感悟。很快地,我这个新闻门外汉逐渐地摸索到了新闻写作的门道,多看、多写、多思成为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我一边培养自己新闻嗅觉,一边敏锐捕捉新闻素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豆腐块”新闻稿首先在《甘肃教育》的姊妹刊物《未来导报》刊出,这让我信心大增,发誓一定要拿下《甘肃教育》这块阵地。2013年,我有幸参加了甘肃教育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系统地接受了新闻宣传教育,一段时间后,我所写的稿件质量迅速提升,在报刊的投稿采用率大幅提高,《甘肃教育》最终被我“攻克”,大稿有分量的稿陆续见诸刊物,我县的新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两基成果巩固、义教均衡发展等工作亮点也在全省得到了充分展示,为全县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我因此获得了甘肃教育社十佳通讯员、平凉市教育宣传先进个人、泾川县教育局先进工作者的殊荣,荣幸地成为《甘肃教育》的“特约记者”。

陈静编辑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编辑老师,是她点燃了我尘封的写作激情。随后,我相聚认识了冲碑忠、张慧敏、尹晓军、陈富祥、蔡阳宗等编辑老师,每次跟他们的QQ交流都让我倍感亲切、受益匪浅,使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更实、更大,《中国教育报》也出现了我的稿件。更令我惊喜的是,当我有幸见到马光荣社长,向他颤抖地讨要他的著作《写在教育边上》时,他不但欣然答应,而且为我签了名。当蔡阳宗老师到我县调研采访时,抽出晚上时间约我到宾馆一见,见面的刹那我们亲切如故,半个晚上相谈甚欢,他的朴实睿智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不是一家胜似一家,我为融入甘肃教育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而骄傲!

相惜:我们共同成长

《甘肃教育》面向教师,服务教育,引领改革,页码由48页到96页再到128页最后到192页,可谓年年推陈出新,及时扩版增容,信息不断增加,内涵不断丰富,品位不断提升。一路走来,《甘肃教育》不断地“转身、改变”,已然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青年成长为成熟而富有魅力的智者。由此,我也享受到了“美丽的盛宴”,一次次被触动、被激发,收获不曾预想到的收获,遇见更加精彩的自己。

不是所有的“改变”都必将收获成功,这需要植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对时代的清醒认识、对未来美好的渴望与信念。《甘肃教育》于不变中求万变,于万变中求本真,“视点、管理、教研、课堂”是其亘古不变的常设栏目,关注教育热点、聚焦管理痛点、聚力教研难点,是其始终如一的主旋律。《甘肃教育》成功了!

“教育新闻关注名校名师发展,名校名师发展借力教育新闻”,二者的深度契合是对教育刊物进行有效审视的重要标准,《甘肃教育》做到了!寻求教育管理的良方妙药,交流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探索课堂教学的理念规律,这是对学术刊物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指标,《甘肃教育》也做到了!他融新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见证教育实践,助力教学改革,点燃教育情怀!

我不了解在每一期每一篇文章的背后,究竟隐藏着编辑老师多少不为人知的苦累和疲惫,多少永不放弃的坚守和执着,多少费尽心思的润笔和创新,只为给甘肃教育一个绚丽的亮相,给甘肃教师一份精美的大餐。《甘肃教育》传媒铁军像永不疲倦的播种机,将幽幽醇香、淡淡温情洒满陇原。我不知道自己的教育之路会有多长,会有多宽,但我知道,有《甘肃教育》的相伴,我一定会走得更坚定、更执着,必定会给自己、给泾川教育更多惊喜!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联系电话:0931-8883786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