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记忆

与读写相伴

发布时间:2020-10-23

吕春文  灵台县中台学区


阅读就是往地下扎根,钻得深,就长得快;阅读也是在扩枝散叶,读的面宽,思想的源流就越广阔,思维、思路和做人的境界就不会狭窄。特别是一个被戴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高帽的人,他的精神始终与一份高质量的、与时俱进的教育刊物相伴,那么他的日复一日就注定是精神修炼与成长的过程,他不一定成为名师或者名家,但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情怀的,热爱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那年,我从乡村中学调到了县教研室,便开始与《甘肃教育》为伴,读读写写二十多年。特别是在因工作需要,不得不撰写教研文章,或者不得不硬着头皮,在众多老师面前发表一通所谓的指导意见时,不由得心里发怵,努力让自己镇定和自信的办法就是阅读,手边的《甘肃教育》是我触手可及的读物。我的办法十分奏效,这样临时抱佛脚的阅读,在不知不觉间竟然成了一种自觉和习惯。每一本杂志都要从头看到尾,还要作笔记,遇上好的内容还要反复看。在别人的文章中寻找能够印证自己想法的依据,特别当看到杂志里文章的观点比自己想法更加深入了一层的时候,不由得喜形于色,急忙摘抄下来,反复琢磨。几年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自己都能客观冷静地分析,不像以前那样惶恐,还能在老师们面前讲出个子丑寅卯来。听了某个老师的课,也能发表一番所谓的指导性意见。阅读,为我赢得了面子,也争来了里子。面子不必说,就是别人的夸奖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特别是在教学一线老师们的心目中,赢得了一点地位。最关键的是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点亮色,从此,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懈钻研教学业务的人,一个一有空就顺手拿起书本的人。习惯成自然,在20多年的基层教学和教研工作中,阅读、思考、写作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大部分。我越来越对烦琐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自己的读写生活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信心倍增。

十年前,我被选调到基层学校从事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一周连续五天生活在学校,每天都进课堂,每晚都在灯下读读写写。《甘肃教育》等一批教育刊物就成了我每天的精神大餐,有时间,有兴趣时细嚼慢咽,事务杂,工作忙时狼吞虎咽。《甘肃教育》前面一部分内容涉及教育政策,新理念、新视视点和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方面的内容,后面一部分是学科教学方面的。每一本杂志到手,都要先匆匆浏览前面一部分,了解政策变化,把握教育发展的动态和走势。特别是卷首语,每一期翻开,首先看到的便是一篇精美的千字教育散文。如果把几十年来的卷首语排列起来浏览,就像漂流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一路芬芳,一路浪花朵朵,波光粼粼,教育变革的每一个波澜都呈现在眼前。一段时间里,经常读到署名文雨的卷首语,一篇篇精美散文,直击教育现实环境中的诸多问题,文章剖析深刻透彻,读了让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我的书架上整齐码放了二十多年来的《甘肃教育》,随手从书架上拿几本十年前的杂志,《让批判与质疑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找回教育失落的目标》《素质教育:一件“美丽的外衣”》《关注教师职业面临的困惑》《知耻近乎勇》《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性》《“天才”、“奇才”背后的隐忧》《监控让诚信渐行渐远》,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篇篇都是精品,多少年沧海桑田,却历久弥新,站在当下教育现实的土地上赏阅,仍然放射着智慧的光芒。

阅读跟喝茶吃饭一样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晚睡前的两三个小时,我都凝聚心思读一读,写一写,没有功利的考量,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不由自主的行为,就像楼下的中年女人,总爱在晚饭后聚在一起,拉家长,跳广场舞一样。一本关于教育的专业期刊就是一块土壤肥沃的田园,《甘肃教育》聚拢了一大批作者和读者,我是由普通读者走向了作者,这样一路走来我有近百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在《甘肃教育》《未来导报》发表散文、随笔和教研论文50多篇,2016年出版了散文集《喧嚣之上》,获得了崆峒文艺奖。2017年我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我从事教学管理和教研工作,都是以读写实践和思索打底,从遇到的问题入手,确定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索,完成了五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破解了工作中的许多难题,内容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庭教育,语文阅读、习作教学研究,学生日记指导,还有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等等,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写作,潜心读写与勤奋工作完美结合,忙碌而快乐。

我还业余干过许多年教育报刊的联络发行工作,向基层青年教师推荐日常教育报刊和书籍。许多年来,《甘肃教育》《未来导报》《学生天地》成了基层师生最喜爱的日常读物,许多青年人通过大量阅读,在教师入职考试、学校管理岗位竞聘中胜出,一些人通过发表论文完成了职称晋升。十年前我通过考试公开竞聘,走上了基层学校的管理工作。多年来的潜心学习和钻研,让我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复杂情况,举重若轻,应对自如。进入学校管理岗位后,我走了三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把中脉膊,迅速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一贯大力推行的师生读写,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语文能力,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为了方便师生阅读,我们在楼道和楼厅设置了开放图书架,把学校藏书全部搬出了图书室,供师生随时随手自行借阅。每学期举办教师教育随笔大赛和学生作文竞赛,每年印制两册优秀作品集。我们提倡学生写日记,作为正式作业每天坚持。如今在我们的乡村学校里,写日记己经成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老师每天详细批阅和指导。

近年来,《甘肃教育》容量更大,也更加深刻和厚重了。2020年疫情期间,看到《甘肃教育》上一篇关于将抗击新冠肺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论文,文章阐述了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提出了抗击新冠肺炎是爱国主义的实践,最后列举了具体措施,如何将抗疫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好地落实在学校教育之中。2020年眼看走到了头,全世界许多国家新冠肺炎仍在蔓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已经成了必然趋势,《甘肃教育》上刊载的这些文章对于基层学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这样一份高质量的杂志,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福音。可以说,围绕一份学术杂志,分布在全省全国各个角落的老师们,通过读和写形成了一个交流教育思想和经验的平台,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既是读者,也是作者,生活中有读写,工作中有读写,一个平凡的人就成为了有痴心、有情怀、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简介:吕春文,甘肃省灵台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100多篇,出版散文集《喧嚣之上》,获崆峒文艺奖。

联系电话:13830385708 QQ:1017346295 联系地址:甘肃省灵台县中台学区 邮编:744400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联系电话:0931-8883786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