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记忆

《甘肃教育》伴我行

发布时间:2020-10-23

白银市靖远县蒋滩小学  雒应成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我们迎来了《甘肃教育》四十岁生日, 《甘肃教育》是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甘肃教育社主办的面向基础教育的教育类综合期刊。我与她的结缘还要从1995年说起,当时我还在上高中,所在学校是白银市第一中学。

也是在1995年秋,凭借自己的勤奋,如愿考上了白银市第一中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我激动不已,家人更是奔走相告。可是,高兴归高兴,看着通知书上几百元的学杂费,全家人又犯愁了。本就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怎能供我继续上学呢?一个暑假,年迈的父亲只是一锅接一锅地抽旱烟,驼背的母亲偷偷地啜泣,我想去打工没人用,向亲戚借,以前借的都还没有还,看到一贫如洗的家境,邻居也避之不及。眼看着再过几天就要报名,咋办呢?家里的收入加起来才二百多块钱,剩余的仍然没有着落。父亲说:“要不就别念了,早点去城里打工,也能帮衬点家里。”但倔强的母亲态度坚决,一定供我上高中。“到时候让孩子去学校问问,能不能把剩余的学费欠着,就是砸锅卖铁到年底也会交清。”母亲如是说。别无它法,也只能这样了。报名那天,大清早,我背着行李、学习用品,带着家人的嘱托,为了节省车费,坐着一辆装满石子的“二八”型号拖拉机,一路颠簸,终于到了这座比家乡繁华的城市。我背着沉重的行囊,行走在辨不清东西南北的街道,感觉一切都好新鲜,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使人目不暇接。可是,我当时只想顺利报名,几经打问,在一个较为繁华的街道旁看见了“白银市第一中学”的校牌。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摸索着找到了报到处,周围有城里学生鄙夷的眼神,素不相识的老师,在战战兢兢地说明了情况之后,学校都是按规定办,没有通融的可能。听到这个答复,犹如六月飞雪,彻底绝望了,眼里满是泪水,拖着艰难的步子准备离开这所学校,离开这个伤心的城市,直接去外地打工。“那个学生,拿着行李跟我去办理住宿事宜?”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我转身一看,是一位老师,他示意我过去。我喏喏的说“我学费不够。”老师温和的问明情况后,让我先等着,他去和报名处的老师不知说了什么,来时说,学校鉴于我的特殊情况可以免除学费和住宿费。此时的我完全听从老师的,就是他----我的高中恩师,也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点燃了新希望。第一次在他的课堂我读到了《甘肃教育》杂志的文章,课余时间,向老师借阅,记下好句,不断地运用到写作中,更是在三年后的高考中我的作文成绩达到了五十五分,也如愿考入了师范大学。无意间听到同学说,学习根本就没有免除学杂费的规定,肯定是语文老师垫的。我才明白,是恩师帮助,让我顺利入了学,圆了我的大学梦。感谢培养我的母校,感谢关爱我的老师。

1997年上了大学,我主修英语,虽然接触了很多课外杂志,但是我对《甘肃教育》情有独钟,她里面的“教学之窗”,“教改前沿”,“班主任管理”等版面文章使我受益匪浅。大学几年,我每期必读,必记,介绍给同学,让更多的人汲取里面的知识。可以说,我和《甘肃教育》的感情很深,她指引我走向光明的彼岸。2001年4月,我被公派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乡镇中学。开学没几天,我就被"委以重任":校长让我担任英语教研组长,班主任,带两个班英语。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好在同事们对我这个新同志很照顾,不仅在生活方面提供方便,而且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予以指导。深知自己刚走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在工作之余,我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我们都知道班主任工作尤其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更繁琐,面对一个个渴望汲取知识的孩子,我下定决心,不但要干,而且要干好。自己的管理能力能否经得起实践检验,关键就在不断地学,全身心投入,关爱每一位学生。我班一个叫王冰的学生,学习成绩下滑严重,通过几次谈心,才了解到,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出严重车祸,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人肩上,不能按时到校上课,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几次家访,也是收效甚微。面对这种窘况,我向我的高中恩师讨教,他只说了一句:“别忘了《甘肃教育》。”就这一句,使我茅塞顿开。我问校长学校有《甘肃教育》杂志吗?他说学校每年都订。这一消息让我感到意外地惊喜,飞快地跑到图书室,在书架发现了一摞崭新的《甘肃教育》,足有几十余本。如获至宝,顿时,热血沸腾,随即取下一本,认真看着里面与班主任管理有关的文章。学以致用,在她----《甘肃教育》的启迪下,我胸有成竹,言传身教,以己为例,上门对这个特殊学生进行辅导,引导班上其他学生伸出援手,历经两年的努力,他的学习进步很快,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我县一所重点高中录取。这样的事例还很多,都得益于《甘肃教育》。

品读《甘肃教育》似乎成了我的习惯,从教二十年来,我是每期必读,徜徉于《甘肃教育》这一百花园中,品味着一篇篇文字优美的教育教学论文,研读着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不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反复揣摩,摘抄佳句,把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之中。努力寻找着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日积月累,读得多了,视野自然开阔起来,不知不觉中我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了较大的长进。大多数乡村学校教师的精神生活是极其单调的,而我的精神生活却因有了《甘肃教育》而变得丰富多彩。笔耕不辍,还在《甘肃教育》发表了几篇关于农村教育的文章,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优质课竞赛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名次。我也获得了不少的各级各类荣誉(优秀教师、先进班主任)。

 

今年8月,我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英语书写有效性教学实践与研究》被立项。9月,我参与的《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省级课题通过验收并结题。理论做指导,实践做检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掌握新课程的理念,深挖教学资源。从教案书写、板书设计、学生活动、作业布置到考试都要做细做实。《甘肃教育》刊登的论文都是教改前沿的新颖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甘肃教育》我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做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提高。

时光荏苒,我与《甘肃教育》已经相伴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是一个不短的岁月,可以说也是我学习,教育教学的"黄金时段"。其间值得人回忆和留恋的东西很多,人到中年,几次易岗,未能改变我与《甘肃教育》的情怀。《甘肃教育》已经创刊40年了,可已今非昔比,其装帧更精美,印刷更考究,内涵更丰富,可读性更强,这都得益于年轻一辈甘肃人的付出、智慧和灵光。她是我一本难得的教学教研教科书,激励我做人,伴我前行,一直延伸我的读书、写作习惯。值此,40年的岁月,青春难再,但我会一如既往的拜读、支持《甘肃教育》。希望新一代的《甘肃教育》人,继续发扬西北人朴实,坚定的精神,扎根于这片陇原大地,汲取广大教育工作者丰富的养分,编制更加美丽的蓝图!《甘肃教育》青春无限,前途无量!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联系电话:0931-8883786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