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 首页 - 记忆

​一朝邂逅 相伴永远——记我与《甘肃教育》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23

逯富红  静宁县城关镇学区东关小学


相信,每个人一生当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有过一些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如此这般的经历,对当事者来说,无不刻骨铭心、难忘终身。回顾自己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历程,自然也少不了许多心旌荡漾的感人瞬间。它们个个犹如璀璨夺目的宝石,虽然,好多时候只是静静藏匿沙堆并不起眼,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灯火阑珊之际,便会如星似月般熠熠生辉,发出晶莹透亮的荧光华美无比。而我与《甘肃教育》之间的故事,也完全能算是其中最明最亮且为数不多的几颗之一。

初识《甘肃教育》,是在参加工作不久。上个世纪末,准确说应该是1998年9月,刚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至临乡一所村小学任教。那里地处偏远、条件落后,离家也很远。平时住校,一星期回一次家。出身农村,从小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我,应对起码的日常生活也算从容不迫、绰绰有余。但面对信息闭塞造成的精神空虚时,却让初来乍到的自己,一时之间有些手足无措一片茫然。白天有学生在校,上上课,改改作业,时间,倒也很快就在忙忙碌碌之中一忽而过。但到了晚上,偌大的校园里,只剩下四五个人时,就显得有些无所事事了。黑灯瞎火之中,那才叫寂寞难熬无聊至极。当时既没有电脑,也没有电话,更没有现在方便快捷的网络和神乎其神的智能机。一年到头,唯一能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就只有书信和报纸。可是学校订阅的,大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各类党报党刊,内容以时事新闻和舆论宣传为主,时间久了,未免有些难以尽兴之嫌。更为致命的还是,它们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基本没有丝毫帮助。直到有一天,照例来校长室借报纸,无意中,一本印刷精美的《甘肃教育》杂志,深深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看名称,就知道正是平时自己梦寐以求之物。于是,顾不上征询校长的意见,就一把抓过来,拿回房间如饥似渴读起来。事后,才知道,那是学校为方便学习充电,专门为大家新订阅的教育教学类刊物之一。

从那之后,每一期杂志,我都几乎在迫不及待之中一口气读完。有了《甘肃教育》,我就如同乐师遇到知音,棋王逢上对手一样,遇到了人生的知己。在其陪伴之下,白天不再孤单落寞,夜晚不再漫漫无边。由于交通不便,正常邮递员每周来一次,但是遇到天气不好,尤其是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一两个月不见他们的人影,也是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事。这时候,若是恰好碰上先一期杂志已经读完,下一期还未送来青黄不接实在等不及的时候,我甚会至不怕一路寒风刺骨、冰倒雪滑的困难,一个人步行十多公里山路,到镇上邮局自己去领。累是累了些,苦也苦了点,但一想到马上就能拿到自己期盼已久的杂志,心里仍然暖烘烘的,充满了期待和喜悦。当时,那种幸福满满的滋味,像极了初恋者与相爱之人约会时那种涩涩的甜美感觉。也不得不让人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那句著名的千古绝唱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单位几经调动,前前后后共经历了3个乡镇、6所学校。但不管到了哪里,整理收拾好生活必须品之后,首要之事,就是看学校有没有《甘肃教育》,若是没有,总要在第一时间,到邮局补订。读刊用刊的同时,我也养成了随手摘录的习惯,尤其是文章中引用的那些经典名人名言,每次碰到,总是如获至宝般欣喜无比、欲罢不能,生怕书一合上就会立刻消失不见似的,只好赶紧提起笔来,认认真真写在笔记上时,才能放下心来继续读下去。久而久之,数年下来光是摘抄本,就多达十几本,在书桌上堆成厚厚的一沓。每次,一看见它们,就不由得浮想联翩:是啊,这些年来,多亏了《甘肃教育》,不仅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漫漫长夜,迎来了一轮轮灿烂朝阳,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经验。让我在之后的工作当中,从一开始,就养成了重视基础、博采广纳、关注热点、面向前沿的良好习惯,从而始终保持学教结合、积极进取的态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甘肃教育》的启迪帮助之下,无论自身的专业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遥遥领先有目共睹,最终,赢得学校领导的一致肯定赞赏,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广泛认可。

与《甘肃教育》相依相伴的日子里,还有过一个小小的插曲,至今留在记忆深处,感觉仍然是那么明晰那么亲切。记得2004年那会,我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接着上,又想一鼓作气,趁年轻自修研究生学历。但由于信息所限,一直为缺乏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和途径而苦恼,最终,也只能是就这样空想空想而已。好在,没过多久,竟然如同天助地帮一般,在《甘肃教育》中读到了一位教授撰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正好与在职研究生培养有关。于是,就按上面的地址,给作者写了一封言辞肯切的求助信。其实,当时也只是一时兴起,并没有报多大希望。但不料,没过几天,就意外收到了回信,信中,那位教授不但寄来了详细的招生简章,而且还附上了热情流溢的话语,既对我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予以肯定,又勉励要踊跃报名。尽管后来,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所致,并未还是无缘进修深造。但毕竟正是通过《甘肃教育》这一有效平台,让我的好奇进取之心得以满足。因此,这件事健之于我,仍然意义非同小可。所以,请容许我借此机会,向《甘肃教育》以及那位不知名的热心教授,深情地道一声“谢谢”。

地球自从诞生那天起,岁月之河便一直长流不息,社会之舟亦不断随波而行。《甘肃教育》的脉搏,自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一刻不停和谐有序的跳动着。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不管是整体办刊思路上的重大举措,还是栏目设置方面的细微变化,无不体现其所作所为,都是向着更加贴近读者,服务读者的目标而努力。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盛行,传统的纸媒,更是被迫面临命运攸关的抉择。几乎一夜之间,停刊的停刊、转型的转型。对一些个别期刊来说,为了利益,趁转型之际,竟然不惜脱下学术和权威的外衣,放弃原则、抛却尊严,做出好多违背常理之事。但对《甘肃教育》来说,无论身边怎样风起云涌,蠢蠢欲动,却始终一如既往保持警觉。多年来,《甘肃教育》一直秉承洁身自好、清高淡雅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奉行唯质量、重学术、高门槛的办刊原则和贴近教师、服务教育的办刊宗旨,立足省内面向全国,从而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办刊之路,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及业界的普遍赞同和认可。不得不说,在这个学术泛滥、诚信缺失的时代,《甘肃教育》不愧是为数不多的良心期刊、高端期刊之一。正因如此,才让内心更加坚定了如下信念: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甘肃教育》谜,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其最忠实最老铁的粉丝之一,永远以其为伴,永远以其为荣!

斗转星移、日出月没。不知不觉当中,年逾不惑的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二个年头。而历尽沧桑,不断成长壮大的《甘肃教育》,亦春华秋实,即将迎来四十华诞。值此喜庆时刻,让我们大家共同举杯,为我们共同的良师益友致以崇高的敬意,送上美好的祝愿。

忆往昔,心潮涌荡、感慨万千。感谢《甘肃教育》,陪伴我在充实快乐中,度过了人生当中最珍贵、最难忘的青春年华和峥嵘岁月。观当下,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无论工作之余,还是茶余饭后,随手翻阅几页《甘肃教育》,早已成了雷打不动的保留习惯。展未来,一朝邂逅、相伴永远。今后,我与《甘肃教育》之间的故事必将持续演绎。

想着想着,热乎乎的心间,顿觉无限温馨,无限欣慰。

 

作者姓名:逯富红

联系地址:静宁县城关镇学区东关小学

电话:15379170018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联系电话:0931-8883786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8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