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在阅读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与《甘肃教育》的情缘

来源:甘肃教育社

何新军 庆阳市教学研究室

1.

20岁那一年,我毕业了,带着师范四年的学习生活和经历,来到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任教。

师范毕业前,我在市属二小实习,实习指导老师贾老师,是一位名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我在她的指导下,学会了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很快掌握了备课、上课的方法。那段时间,我收获颇丰,实习期结束的汇报课,赢得了掌声。

踏上工作岗位,在面对初中教材、初中学生时,我依然采用实习期间学来的方法备课、上课。一个月后,乡教委的领导来学校专门听我的汇报课,之后,他们认可了我的课堂教学,并给与了较高评价。我一颗悬着的心被放下来的同时,内心里也有了小小的得意。

一学年快要结束时,区教育局组织优质课竞赛。其实,当时学校领导已经内定了一名物理老师,去参加区上的竞赛。一个同事不服气,就怂恿我去教导处报名,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也跟着他糊里糊涂地报了名。

七月初的黄昏,天气闷热。教室里充斥着一种莫名的燥热。我站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讲解着《七根火柴》这篇课文。也许是自己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也许是燥热的空气让我如无头苍蝇一样。总之,一篇经典课文,在我摸不着头脑的一番折腾下,变得稀里哗啦,变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我发现坐在教室后面的几个领导,在窃窃私语。

好不容易捱到下课,我的身后传来了我的表叔——学校副校长的声音:“能上个啥课,一篇好好的课文,上成啥了!?”我的后背,针刺一般。额头上的汗水倾斜而下。

被夜色笼罩的校园,毫无声响。我带着莫大的失落和难过,彳亍在操场边,透过树梢,望着夜空寥寥无几的星光,它们与我一样在这个夜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没有生机的还有我的那一堂课。我坐在操场边,把一支烟抽得明明灭灭。我想到了在师范学习的日子,想到了这一年教书的日子,想到了我平时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最后发现,一年来,自己还停留在在乡教委领导评课后的沾沾自喜里。忽然就感觉自己很空虚!黑乎乎的夜色里,周围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东西。

不知过了多久,一缕清风吹过脸庞,我清醒了许多。我知道这个夜晚过后,精神的空虚,课堂上的空虚,教学水平上的空虚,将会成为一段耻辱,刻进这个夜晚,并被黑色掩埋!

 

2.

新学期开始了,我决定向其他人学习。利用上完课的闲暇时间,走进老教师的课堂,学习他们的经验;走进他们的卧室兼办公室,向他们请教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一天,老校长把我叫到他的房子,谈了许多教学上的事,肯定了我向他人学习的做法,表扬了我积极进取的精神。临走时,他拿起桌子上的一本杂志给我说:“你看看《甘肃教育》,里面刊登的文章也许对你的教学有帮助。”一本封面干净整洁的《甘肃教育》杂志,拿在手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不知道是陌生,还是喜悦!翻开封皮,翻到目录,看到了别人写的文章的题目,这些都是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其中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文章题目,马上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在校园里边走边看,最后坐在花园边的砖墙上,认真读完了这篇文章。从没有接触过此类文章的我,被这篇文章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在感叹别人好做法的同时,也激发了给作者写一封信向他(她)学习的想法。

秋日的阳光像一个温和的老者,沉静含蓄,不急不躁,把一股温暖放在我身上。我在这一种温暖里,把《甘肃教育》杂志读了个遍,把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做上了记号。不知不觉中,竟对这本杂志产生了爱不释手的强烈感觉。好想把里面的每一个字,嚼碎,咽下肚子,成为我身体里的养份,滋养我空虚的精神,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不知不觉中,我在《甘肃教育》里,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整整一个下午,我认真仔细地读完了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为我打开了通向教学世界的一扇窗口。几十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我,在这个世界的门口,有了一种走进去的向往。当我合上《甘肃教育》杂志时,太阳已经西斜。但是,刚刚在阳光下发芽的种子,却在我的心里牢牢扎下了根。我想,我要为这种子遮风挡雨,让它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茁壮成长。

回到房子,我慢慢品味着《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一文,在重要的词语、句子下面划线,点上着重号。把作者介绍的教学方法整理出来。躺在床上,我想,我也可以按照这篇文章介绍的教法去做。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我翻开语文课本,对着一篇课文,慢慢构思起来。从那以后,我都在备课、教学中,尝试着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时间长了,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悟,撰写了《在阅读中教在阅读中学》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市级刊物上。

从此,我在偏僻的农村中学里,与《甘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知道,是她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生活,提升了我的境界,并帮助我破解了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教学词组、短语、复句、句群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含混不清的地方,我就翻开《甘肃教育》,找到《词组与短语的辨析方法》、《复杂句子成分分析点滴谈》等等文章,字斟句酌,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找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范毕业后不到三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了区级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

1996年,在《甘肃教育》杂志上,读到了《目标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以后,就有了学习的想法。这以后,开始在《甘肃教育》杂志上搜集这方面的文章、资料和案例。凡是杂志上有这方面的文章,我都会一字不漏地学习,摘抄笔记,认真分析教学案例,整理教学方法,摸索教学结构,然后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目标教学法。通过努力,目标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乡镇中学的老师听说了我的教法以后,组团前来观摩学习。其中我的《海滨仲夏夜》《天上的街市》等课堂教学实例,给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时至今日,还有同行能记起我当时上课的情景。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带领实习生来我校实习,听完我的示范课后,给了我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近年来,见到的最好的课堂教学”。1998年,我凭借《小桔灯》一文的课堂教学,被评为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3.

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妻子也开始阅读《甘肃教育》杂志。她在杂志上发现了一篇介绍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教法后,反复阅读《杨思中学:先学后教的几点启示》的文章。那时候,相对偏僻的农村学校,要找一些资料,有很大的难度。我的妻子就急切盼望着每一期的《甘肃教育》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基本上了解了“先学后教”的新教法。她以“先学后教”的理念为指导,把“先学后教”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努力后,我的妻子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她所带毕业班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区、全市前茅。她被评为区级、市级优秀教师。但是,她并没有懈怠,向着“自主、合作、交流”的新目标迈进。

那些年,《甘肃教育》杂志,一直是偏僻农村学校教师的良师益友,它像荒原上的一片绿洲,陪伴着我们成长,引导着我在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行。

人生不过十年芳华。我庆幸,在那个十年里,怀揣着《甘肃教育》杂志,一次次向着教育教学的新高地迈进。而今,蓦然回首,才发现,有《甘肃教育》的日子,多么美好!

 

 

作者简介:何新军,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教学研究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地址:甘肃省庆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电话:13993432218

邮箱:374120106@qq.com


编辑:余 灏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