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园地

打造育人共同体:校家社协同的实践误区与疏解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子系统,家庭、学校、社会作为育人环节中的三个重要主体,承担着为全社会营造健康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专业性和重要性的论述引导下,基于新时代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更好地实践三全育人的工作概念、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所提出的育人共同体新模式。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校家社协同机制的定位和目标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在一系列家庭教育支持性政策引领下,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呈现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的特点,产生了诸多可供推广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经验。为更好地提高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效率,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需要精准把握当前三个主体协同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对应的疏解路径。

  校家社协同三大误区

  育人目标偏差。育人目标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的先决条件,决定着教育事业“往哪里去”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由于主体间理念、方法甚至利益的差别,导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目标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学校教育更多是站在国家立场对各种教育活动进行整体性与局部性、当下性与长远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规划设计;家庭教育更多是从个体或家庭利益出发,期望孩子能通过接受教育在未来胜出,获得更好发展;社会教育由于缺少人格化责任主体,相对容易被营利性资本带偏方向。教育兼具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只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同,才能形成协同育人、同频共振的局面。

  育人责任模糊。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个主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优势。然而,现实中学校教育处于教育生态系统的绝对核心位置,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在教育实践中,大部分家长由于专业性相对缺乏或工作、家庭冲突等原因,选择“让渡”本该自身肩负的教育责任给学校。社会教育则容易在两个极端“游走”,一个极端是忽视自身的主体性而仅仅变成教育资源提供者,另一个极端是在资本驱动下影响教育生态。上述现实状况让学校教育常常被误解为“学校全责教育”,反之家庭和社会不知不觉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责任边界模糊不仅导致协同松散、低效,而且使得三方之间难以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协同关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必须在相互认可的前提下,明确各自责权分工,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育人机制松散。当前系统化、常态化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还不够普遍,三主体合作育人实践整体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未能形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化协同育人局面。比如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方面,随着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家长可能会因信息过载而难以筛选出对孩子教育最为关键的内容;另一方面不同家庭对技术资源的获取能力不同,这可能导致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平等,加深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难度。此外,社区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联动也不够紧密,缺乏系统的整合策略。在专业支持和指导方面,尽管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但在实践中仍缺乏足够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对于家庭和社区育人主体的专业化培训和支持不足,影响了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率。在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校家社三方参与协同育人的动力和积极性不足,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得协同育人的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形式上,难以深化和持续。

  校家社协同三条路径

  尊重主体差异,建构协同机制。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在三个主体的差异性优势上建立具有计划性和策略性的机制。在这个框架内,政府需要联合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一个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紧密协作、追求共同目标的协调机制,为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建立一套全面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能对协同育人的进程和成效进行监控,还能针对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和优化,确保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丰富校家社三方互动方式也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开放资源,分享教育理念和成果;家庭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各界则应发挥各自优势,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强化主体专业,赋能协同动力。增强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构,需要对校家社三方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专业化要求,而“双减”政策则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参与作出了规范,显现出现代教育体系整合各方力量的基本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升校家社三方的专业能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和学者成立培训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开展专业化线上培训,以提高协同育人的效能。另一方面,加强对协同管理者和实践者的专业培养,不仅意味着要提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包括强化家庭教育指导者的专业培训。因此,通过专业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更能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从而为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基础。

  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协同样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平台,更使得数字化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创新和提升教育效率的关键途径。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校家社三方能够获取和选择更为精准的资源,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慕课等新媒体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以促进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利用。同时,云班会、校家社协同联盟等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为学校、家庭及社会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可及性,还为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各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提升。线上教育平台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方式,不仅使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也使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同时,这些平台还为教师提供了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从而使育人主体的教育观念和能力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更新与提升。

  (作者单位均系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张思怡 熊华夏 潘钰铮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