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她是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来源:甘肃教育社

庞余中  徽县伏家镇中心小学


初识《甘肃教育》

上高中时,尽管数学老师结合实例反复讲数形结合法解决函数的问题,可我还是一头雾水,班上大部分学生也都有同感。复习进入僵局,我的数学老师眉头紧锁,双手无可奈何地撑在讲桌上,无计可施。


一个下雨的下午,历史老师刚走到教室门口就被数学老师叫住要求换课,学生们为此很不悦。数学老师手捏一本卷起的书走进教室,说给我们讲两道书上面的题,他感觉题很好。老师打开书的瞬间我看见了缺角封面上清晰的“甘肃教育”四个字,当时认为既然是和教育有关的题肯定很好。


这是一篇甘谷县一中数学老师专门发表的用数形结合解决函数问题的论文。解题方法新颖,逻辑性强,老师和我们全身心投入研究步骤忘记了放学时间,一节因换课而不悦的课竟然让我们在解题方面醍醐灌顶,收获满满。放学了,从教学楼四楼看下去,我看见老师躬身快步走在雨中,身材瘦小,湿衬衣粘在背上,怀揣着怕淋湿的《甘肃教育》杂志。


给初为人师的我带来希望


2004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满怀热情和抱负,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天的教学任务。我的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最难忘的是孩子们习惯得到改变和学业成绩提高后家长对我工作的肯定。晚上,宁静校园里南北两排教师宿舍里会各亮起一盏灯,校长在北边宿舍,习惯在灯下看报纸;我在南边宿舍,批阅完作业后我必须在校长房间灯熄灭前入睡,因为我怕深夜的狗叫和夜鸟撞门的声音。


参加工作后,学校的教研活动、各类培训和平时思考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时不时会在脑海中像电影一样闪过,我开始尝试思考和写一些东西。有时候感觉自己的一套方法很管用,有时候又对面前的学生束手无策,感觉力不从心,思维常陷入迷茫。我总是带着迷茫和问题请教校长,他会耐心给我答疑解惑,分享他在农村任教30年的经历和方法:一是要注意教学方法;二是要尽可能地争取家长的支持。


他给我推荐了《甘肃教育》杂志,让我多学习,后来学校仅有的几本《甘肃教育》都被我翻遍了。论文里边涉及的各科教育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家校共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用、可操作性强,又都是出自甘肃农村一线教师之手,几乎可以照搬来用。


在边学习边实践中,渐渐地,我成长为学校的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刊物发表,多次参加论文大赛受到省教科院、省电教馆以及市县教育部门的表彰。


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现在,改版后的《甘肃教育》会每月如期送达学校,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从中汲取营养。在我的影响下,学校年轻的同事和我身边的教师也都开始关注并学习《甘肃教育》里的文章,在教育科研和工作业绩方面提升很多。


作为农村孩子,我和所有80后的学子一样,经历了走读、住校、自己做饭的历程。还记得在上高中时,我在黑板上做题,指甲上未洗净的面痂被老师看到了。下课后他领我到办公室,在脸盆倒了水,让我洗干净手,离开的时候我听见老师们在议论:“农村的孩子真不容易,能帮就帮帮他们!”


经历此事,让我对后来数学老师讲《甘肃教育》上题的举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此我开始用功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如愿以偿考上大学,顺利参加了工作。


我深知农村孩子上学的重要性和一些无法避之的无奈,因此我不仅仅把我的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同时也传递着老师们留给我的对学生的那份责任和使命。我加班加点批阅作业,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年后我的学生也一个个成了人民教师,和我一样也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甘肃教育》是我的指路明灯,也是我业务日渐精湛的导师,在她的指引下,我不仅将知识系统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更帮助学生开阔了眼界,让他们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提醒我坚守初心,牢记使命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舍小家、为大家;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用博爱的胸怀为学生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用敦敦教诲换来桃李满天下,用辛劳和奉献成就了无悔的教育人生......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履行良知的过程。我的高中老师,我的校长,他们都是有这样高尚教育情怀的人,这也同时在提醒着我要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


翻开《甘肃教育》,每一篇论文都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所感所悟。她作为一种载体把崇高的教育情怀,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为学生为教育默默奉献的博爱精神在陇原大地上广为传播。它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砥砺奋进,奋勇向前照亮了前行的路。


来源:甘肃教育社

编辑:余   灏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