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亦师亦友 感恩有你

来源:甘肃教育社

李娅娅   静宁县仁大镇李河小学 


漫漫人生路,道道风景线,关于《甘肃教育》的故事往昔如昨,历历在目。现在已是我的师友,我们日日相守,情深谊长,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我爱《甘肃教育》这个教我8年的老师和伴我成长的朋友。

2012年,在河西学院读大四的我分配到高台县一所中学实习,不经意间在教师备课室看到一位教师订阅的《甘肃教育》杂志,翻阅了几篇文章后,我索性又在哪位老师跟前借了几期《甘肃教育》,“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不仅认真阅读了杂志上的每一篇文章,而且还将文章里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法摘抄在我的读书笔记里。实习结束后,我发现学校图书馆也订阅了《甘肃教育》杂志,此后我去图书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甘肃教育》杂志是否更新。

2013年,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刚参加工作后的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白天有孩子们作伴稍纵即逝,但漫长的黑夜却像毒蛇一样缠绕着空虚、寂寞的我使我无法入眠。迫不及待的等到天亮,我从同事口中得知教委办公室订阅《甘肃教育》杂志,中午放学后我央求学生家长用摩托车载着我到教委办公室借了6本《甘肃教育》杂志。以后的每个夜晚,《甘肃教育》杂志就成了我忠实朋友,读着她的墨香伴我入睡,她给我的影响和记忆太多,回首往事,一幕幕尽在眼前,请让我表达一个老朋友的诚挚祝福!

对我来说,《甘肃教育》亦导师亦战友。学生放学后,乡村的寂静为阅读创造了空间,每每此时,一杯清茶,一张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甘肃教育》是我的最爱,躺在床上的我如饮甘露般翻看着她的每一个版面、每一篇论文、每一个文字,有《卷首语》《育人之道》《课题研究》《理论探索》《课题研究》等多个栏目,都是咱教师自己写出来的原汁原味的作品,带着浓浓的教育气息扑面而来,贴近现实、贴近教育、贴近学生,表述口语化、大众化、接地气,通俗易懂,我觉得特别适合刚上岗的教师,让每一个文字在指间缓慢流转,墨香在屋内淡淡飘溢,仿佛能感觉到涌动的力量从指间通往心头,呼吸也充满墨香之气。读到和自己有一样的见解或方法时就产生共鸣,会情不自禁的“噗嗤”笑出声来,打破乡村校园的宁静,令人真是兴奋不已。

除了自己的摸索和努力外,推动我在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等方面成长离不开《甘肃教育》的力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刚作教师我完全没有摆脱学生的稚嫩,进入教师角色也比较慢,《甘肃教育》不仅让我变得成熟和稳重,而且使我更加自信。拿到手的每一期《甘肃教育》我都会从目录里选取关于小学教育的文章,先一口气读完,把好的教育经验和授课方法用笔划出来,然后在折叠一下,我还担心没有记住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就顺便将杂志带到课堂上,参照具体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在我不间断的学习参考和探索实践下,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慢慢的上课的底气足了,在课堂上能够运筹帷幄,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得。

慢慢的,《甘肃教育》的墨香伴我行便成了我生活里的一种心境。的确,浸润在《甘肃教育》杂志久了,心中会不时萌生一个念头:“要是有自己的一篇文章该多好啊!”我就会从散发着淡淡墨香的铅字里寻找继续走下去的理由,也会不时的生出许多淡淡的寂寞,生出莫名的惆怅和伤感。因为有了念想,我就按照《甘肃教育》杂志的稿件格式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学体会诉诸于文字,庆幸的是在自己的文字先后被《平凉日报》《中国乡村教育》等报刊录用,嗅着自己带有墨香的文字,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但心里一直惦念着,也一直在努力着,希望有一天能在《甘肃教育》杂志上嗅到自己的墨香,也正是有了这脉墨香,心境才变得淡然,心境才会豁然开朗,并由此对生命保留了一份美的关注和热爱。

最后,我不得不说在我的教师生涯里,有《甘肃教育》这位诲人不倦的老师,我的学识日渐丰盈;结交《甘肃教育》这位真诚相伴的朋友,我的生活更加充实;作为《甘肃教育》的忠实读者,我会一如既往地以她为荣,喜欢她、关注她,让她永远陪伴我成长。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版权声明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雁宁路399号
广告发布登记号:620100002
甘肃教育社 版权所有
陇ICP备1900457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