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脱贫一线是幸福的” ——记文县尖山乡铁古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继

发布时间:2020-01-08 09:04 | 来源:甘肃教育社

在文县尖山乡铁古村,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有一份制作精美的挂历,走近一看,挂历上还印着一张照片和一串电话号码,正是铁古村驻村“第一书记”冯继的照片和电话号码。

2017年8月,省教育厅对口帮扶文县精准脱贫工作,冯继被省教育厅选派驻尖山乡铁古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之后兼任第一书记。为让村民随时能联系到自己,冯继便想到了这个办法,将自己的照片和联系方式印制成挂历,发放到每户家中。

“有事情,找冯书记!”现如今,这句话成为了铁古村村民的口头禅。村民们感慨地说,冯书记为村里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是农民心中实实在在的“第一书记”。

“俯下身子,听听老百姓想让我干点啥?”

文县山大沟深,山路崎岖,自然条件差,“文县十万大山最险峻,尖山独占头一份,九山九断头,十沟九不流”说的就是这里的地理条件。在来尖山乡铁古村之前,冯继就有这个思想准备,但他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山,成为了他驻村的第一道坎。

QQ截图20191231094202.jpg

尖山乡的得名,是境内有座山脉,称为“尖山”,其山势独特俊秀, 峰顶尖若笔锋。冯继所帮扶的铁古村就在尖山旁边,从山底下,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路而上,开车就得半个小时,第一次来的人,很容易在半道上就“晕车”。

铁古村的村民就零零星星地分散居住铁古山上,对冯继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来说,要想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的详细情况相当困难,而且还要面临着群众的疑虑,还要克服语言关、饮食关、身体关……

铁古村地处高半山干旱地区,是临江特困片区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194户608人。近年来,遭受野猪侵扰,经济作物收成大幅度减少,加之通村道路常年滑坡,要实现整村脱贫难度非常大。“沉下身子去,听听老百姓想让自己干点啥、我又能为老百姓做点啥。”从驻村第一天起,冯继就给自己定了这条“规矩”。

于是,他每天一大早趁村民还没出门就去走访、核实情况,村民不在家,他就等到晚上回来。不到一周时间,冯继几乎走遍了铁古村七个社的角角落落,并到老党员、支部书记、村主任、群众代表、致富能手家中走访座谈,从庄稼种植到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只要是群众的事,无论大小,他都记在本子上、放在心上,对村民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脱贫先挖穷根,我到这里来最深处的感受是铁古村之所以贫困,抛去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之外,最大的困难是老百姓的思想之‘贫’,这和许多村民思想守旧,安于现状有很大关系。”冯继说,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也是攻坚克难的“突破点”。

为此,通过走访调研,精准核查,在了解和掌握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想法、多方听取意见建议后,冯继开始梳理发展思路,并结合省教育厅自身资源优势,把产业扶持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制定出了铁古村脱贫规划和三年脱贫计划。

“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

冯继驻村时已是入秋,山里气温骤降,他还未适应生活环境,常冻得瑟瑟发抖。然而,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后,这些就被抛到了脑后,一忙起来,甚至一个多月都回不了家。

“我们认真分析了村里贫困户的构成,大多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和缺少劳动力致贫。”冯继说,和周边其他村子一样,铁古村没有明显的特色资源,距周边城区也较远,想脱贫致富,还是要从土地上想办法,从种养上找出路。

经过充分调研后,冯继了解到,当地海拔1300~1500米,属于高山地区,气温温和,适合种植。两年多来,他带领村两委干部,通过考察学习、请专家指导、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带领群众摸索并发展适合本村的产业——种植花椒、苹果等不易被野猪侵害的经济作物。铁古村花椒种植历史悠久,但是规模不大,冯继就鼓励村民扩大规模,形成产业群。

QQ截图20191231094215.jpg

对于苹果树种植,村民在栽培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品种老化、种植密度过大,病虫枝和影响光照的枝条没有及时修剪、没有拉枝刻芽,最终影响到了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了解到这一需求后,冯继及时与甘肃农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对接联系,进行了培训安排,并从静宁县购买“烟富8号”水晶红富士嫁接条2000条,彻底进行品种改良,并为村民免费发放嫁接工具30套。通过现场培训,有效解决了村民在苹果栽培过程中遇到问题,提升了村发发展种植苹果的积极性,目前嫁接成活率高于80%。

“这些产业,将来就会成为铁古村的支柱产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村民李虎生去年开始就种植了5亩苹果,家里的花椒树也扩种到3亩。他家的花椒树明年就能挂果,每亩收入初步测算能达到5000元左右。

“老百姓的事,就是我的事。”经过一年多锻炼,冯继已从“扶贫新手”转变为当地老百姓最信赖的人,老百姓有啥事情,都是第一时间和他联系。他到任之时,铁古村贫困发生率为63%,2018年铁古6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41户,贫困发生率降至11%;2019年脱贫22户68人,贫困发生率低于3%,将实现整村脱贫。他还协调原单位与甘肃省图书馆合作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铁古村配备了一台公共文化一体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村级文化建设。 

冯继所在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对他的工作也给予大力的支持。今年年初,通过与原单位的关系,开展“冬春御寒被褥”捐赠活动,向教育厅帮扶的5个乡镇12个村的1521户困难户每户发放一床棉被和棉褥,有效地解决了深度贫困村困难群众冬春御寒问题。

此外,冯继积极协调争取为尖山乡政府和铁古村两委捐赠电脑33台,50寸电视一台,并为铁古村党员活动室安装会议电子屏,为党员活动室开展会议活动提供了方便。

QQ截图20191231094234.jpg

“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冯继特别注重教育在脱贫攻坚中“挖穷根”的关键作用。他在走访中了解到,尖山乡目前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学生190人。其中,76名是留守儿童。

为此,他通过单位筹措资金10万元,为尖山小学建成了具有省级A级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暨尖山乡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同时,他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一方面培训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一方面发挥咨询室在全乡的辐射作用,为全乡学生服务。

“心理咨询室暨留守儿童之家的建立受到了尖山小学全体师生和尖山乡群众的热烈欢迎,就全县来说,这么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就我们学校一家。”尖山小学年轻教师李艳是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在她看来,有了标准心理咨询室,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也有了具体的抓手。

李艳班上有一名学生李佳乐,性格内向,不与其他学生交流。过去,老师经常找她谈心,但收效不大。李艳就利用心理咨询室的设备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开导她,慢慢地,李佳乐变得活泼开朗了,和同学们也能接触了,学习成绩进步很大,现在每一门学科都能及格。

像李佳乐这样发生变化的学生在尖山小学还有很多。

“在农村地区,因留守缺乏家庭温暖而导致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较多,也有一些是学习成绩较差、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将观察所得进行反思,完善好的做法,改正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李艳说,尽管自己并非是专业的心理教师,她正在努力向这方面靠近。

为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冯继还在省教育厅的积极争取下投资15万元建设乡村少年宫。“冯书记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啊,乡村少年宫既是青少年的活动场所,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和阵地,它的建成将极大地满足农村未成年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尖山小学校长何信选自信地说。

QQ截图20191231094243.jpg

不仅于此,冯继还积极联系公益组织为尖山小学共捐赠了15架雅马哈电子钢琴,弥补了学生无音乐器材、学校无法正常开设音乐课程的不足。同时,联系为全校204名学生捐赠了爱心书包。

为帮助尖山小学教师队伍成长,驻村期间,冯继还利用晚上空余时间,为尖山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成果规划课题研究的培训,使老师们从怕做课题到会做课题,积极带动村教师的成长。“过去,农村教师做课题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有了冯书记的培训和指导,学校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今年,尖山小学历史上第一个省级课题顺利通过了省级评估,目前还有几项课题正在稳步进行。”何信选说。

冯继还与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联系,积极开展合作,将实验小学四年级的期中测试卷带到尖山小学进行测试,由双方教师共同阅卷,发现不足,找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干预,这样的教研活动受到了尖山小学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因此,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村子要发展,根本就在于发展教育。冯继认为,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就可能带动一个家庭脱贫,只要考出来一个大学生,就有可能带动很多的大学生,就能带动整村乃至周边的村子脱贫致富。面对铁古村的艰苦条件,冯继也有过退缩的想法。他经历过高楼山的车祸,经历过暴雨之后的围困,由于几天停电手机无法使用,与外界一度失联,他也曾有过困惑。但作为“第一书记”,他坚定信念,不忘当初来的扶贫初心,牢记省教育厅派出扶贫工作的使命,经受住了考验。在两年多的帮扶工作中,冯继的工作也受到了文县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

QQ截图20191231094225.jpg

2018年12月被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尖山乡党委,乡人民政府评为“优秀驻村队长”;

2019年3月被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2018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

2019年3月被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县委组织部考核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2019年9月被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尖山乡党委,乡人民政府评为“驻村帮扶工作先进个人”;

 ……

“看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是奋斗在脱贫一线的我们这些‘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最幸福的时刻,累并幸福快乐着。”冯继笑着说

甘肃教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