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记文县梨坪镇沟底下村“第一书记”蔡润喜

发布时间:2020-01-07 17:34 | 来源:甘肃教育社

  “干啥去呢?”

  “蔡书记你回来了?地里挖洋芋,晚上来家里坐。”

  “你爷爷身体咋样?好着没?”

  “都好着哩,家里掰苞谷呢。”

  越野车行驶在曲曲折折的盘山路上,迎面开来一辆摩托车。蔡润喜熄火,摇下车窗玻璃,伸出头和骑摩托车的小两口打招呼,见到他,小两口嘴上咧开了笑容。寒暄片刻,摩托车已无踪迹,山路上只隐约听见发动机的声响……

QQ截图20191209152359.jpg

  蔡润喜在甘肃省农垦中专综合办任职,2017年8月,受甘肃省教育厅委派赴文县梨坪镇沟底下村担任“第一书记”,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多来,在蔡润喜的带领下,沟底下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花椒、党参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

  “我是农村出来的,和村民相处无障碍”

  梨坪镇,位于文县东北部,地处龙巴河流域,境内山大沟深,大部分行政村分布在山坡,零零星星的耕地散落在山坡上。这里,曾是文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

  说是沟底下村,其实是在半山腰,从河谷沿着崎岖山路盘山而上,约莫半小时,黑瓦白墙的村居依次呈现在眼前。关于村子的来历,按村里老人的说法,沟底下村旁边是黑水沟,相较于山上的其他村子,这里就是村民眼中的沟底了。

  山里沟壑纵横,一条沟连着一条沟,没有人说得清楚这里究竟有多少条沟。多少年来,一户两户的人家,在深山里扎根、相守,让这里充满了烟火气息。对于熟悉的人来说,一溜烟的功夫,也就上山了。

  蔡润喜是武威人,初到沟底下村,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听不懂当地方言。“刚来的时候,和村民打交道,我都是半蒙半猜,一知半解,村民们对我也不信任。”蔡润喜无奈地说,大多数村民不会说普通话,听不懂方言更是让群众工作“难度升级”。作为沟底下村“第一书记”,贫困户常常会打电话或者向他寻求帮助,但听不懂老百姓的话,就无法了解他们的需求,难以给他们真正想要的帮助。

  要想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得听懂当地方言,而且还得会说。为此,蔡润喜下定决心,一边熟悉村情,一边到村民家中与他们聊家常,交谈交心,倾听群众疾苦,真正了解村民的真实困难。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他渐渐掌握了一些方言,日常的话语基本都能听懂,也能“像模像样”地说上几句。

QQ截图20191209152426.jpg

  会说当地话,办起事来就容易多了,也让蔡润喜与村民的关系更加亲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蔡润喜就融入了沟底下村,也克服了各种难关,走访了全村116户。谁家在哪里住,谁家有几亩地,谁家有几口人,家里什么情况,他对沟底下村的整体情况全部了然于胸。通过走访和深入调研,他初步掌握了全村基本情况、贫困户存在的困难和发展“短板”。

  “我是农村出来的,和村民相处也无障碍,现在越来越亲近了。”蔡润喜说,找准了贫穷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把党和国家以及省上的扶贫政策贯彻落实到位,鼓励村民们树立信心,确保全村整体实现“脱贫摘帽”。

  为此,在甘肃省教育厅和梨坪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下,蔡润喜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密切配合,对所有贫困户的户档和扶贫手册、三本账、资料进行认真核实核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为贫困户出谋划策,村民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蔡润喜的努力,让大家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久了,大家都把他当自家人,谁家有事,都会第一个邀请他,不善言谈的村民还经常在他的屋门口放一些菜,在冬天里送一捆柴……

QQ截图20191209153158.jpg

  “扶了大人的‘志’,更要扶孩子的‘志’”

  在来沟底下村之前,蔡润喜就有过驻村帮扶的工作经历。在他看来,扶贫的目的是要“智志”双扶,调整村民的发展思想、转变传统的经济观念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这里山清水秀,老百姓淳朴善良,村民们看重行动,办好事、实事了才会支持帮扶工作。”蔡润喜说,只有将群众的思想“扶”起来了,发展致富的信心激发出来了,才能使他们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为此,每次入户走访、交流谈心时,在反复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之余,他还常常向村民们分享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鼓励贫困户跟着看、学着干,积极破除“等、靠、要”和“以贫为荣”的落后观念。

  作为“第一书记”,蔡润喜带头讲党课,规范村党支部“三会一课”,让党员过上有规律的组织生活,并规范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今年72岁的老支书杨树贵是蔡润喜的忘年交,一有空闲,他就到老支书家里,听老支书讲沟底下村的历史和发展变迁,了解沟底下村三个社的家族历史,探讨如何脱贫攻坚。每次讲党课,蔡润喜都会邀请老支书为党员们讲党史,不断凝聚起脱贫攻坚党员先锋队的强大动力。

QQ截图20191209153249.jpg

  扶了大人的“志”,更要扶孩子的“志”。在蔡润喜看来,教育才是扶贫的根本,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动力所在,因此,他十分注重教育,不但全面掌握了全村孩子的就读情况,还常常到村民家中,苦口婆心地劝导不爱读书的孩子。杨小飞、马涛两个适龄孩子,由于长期留守,厌学情绪严重,一度辍学,他便多次上门进行心理疏导,劝返上学,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两年来,蔡润喜先后为梨坪镇各村帮助安排16名村民子女入学,联系学校、资助和减免各种费用共计48000元,并通过甘肃省图书馆扶贫合作项目,为梨坪中学争取解决了一台数字公共文化一体机——“数字图书馆”。他为村里高三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提供咨询,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帮助推荐实习和就业,对其他在读的学生,他多次组织发放图书、书包、棉衣、水杯等日常用品……

  “我的孩子就是蔡书记推荐到农垦中专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希望她能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我还常常叮嘱她,要好好学习、早日成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沟底下村文书侯克平说。

  有这样感受的不仅侯克平一人。由于沟底下村山大沟深,生存环境艰苦,多少年来,一代代人盼着走出大山,迎接新的生活,可由于信息闭塞,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面貌依旧难以改变。如今,村民们心里都有一盏明亮的灯,“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年轻人读书才有希望,才能真正地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QQ截图20191209153223.jpg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是第一要素”

  2018年10月的一天,对于沟底下村的全部村民来说,意义非凡,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热闹。当天,74岁的侯克顶老人和老伴终于盼来了孙子侯甫军娶媳妇的好日子。

  事实上,对于沟底下村来说,这也是全村十多年来唯一一次办婚礼。“村里已经十多年没有这样热闹过了,因为山大沟深,加上贫穷,外面的姑娘根本不愿意嫁进来,村里有一半人是光棍汉。”村主任侯甫明感慨地说,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好日子。

  侯甫军能娶上媳妇,也是蔡润喜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从驻村第一天起,蔡润喜就关注到了从小由爷爷奶奶拉扯长大的侯甫军,高中文化,年轻也很精干,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好后生(方言:青年男子)。蔡润喜便动员他外出学习并掌握了焊接技术和电工技术,家里还栽上了10多亩花椒,有了“吃饭”的技术和产业,短短两年时间,侯甫军家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村子得到发展,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蔡润喜通过调研发现,沟底下村的闲置荒坡很多,村里没有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些荒坡“活”起来呢?

QQ截图20191209153210.jpg

  沟底下村一直有种植花椒的历史,但规模并不大。近几年花椒市场前景非常好,蔡润喜便积极动员村民种植花椒,调减村里的玉米、洋芋种植面积,并在地里套种党参,“以短养长”,增加村民收入。同时,邀请陇南市花椒研究所专家到沟底下村,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进行花椒栽培、病虫害防治、无害处理等相关技术指导和讲解,让村民“心里有底”。

  两年间,沟底下村共种植花椒树400亩、党参300亩。考虑到各类产品的后续销售问题,蔡润喜引导村党支部牵头建立种植合作社,并利用“娘家”——省教育厅的资源优势,积极帮忙联系药材商、花椒商等进村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山里的“宝贝”源源不断地“走出去”,村民们鼓起了沉甸甸的“钱袋子”。

QQ截图20191209153235.jpg

  “过去都是靠天吃饭,也没有想着把花椒、党参作为产业发展,日子是越过越穷。今年我们家挖了4000多斤党参,花椒树明年就能挂果了。”村民侯春花笑着说,过去心中充满期待的好日子如今成为了现实。

  两年多来,在省教育厅帮扶单位和梨坪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蔡润喜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攻坚克难,通过发展产业、消除短板等方式,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沟底下村,花椒、党参两大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村里的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推进,村民们脸上有了笑容。据统计,沟底下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户,2016年脱贫退出51户,2017年退出27户,2018年脱贫退出6户,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左右,今年年底将实现全村整体“脱贫摘帽”。

  “在沟底下村已经整整两年了,感受颇多,体会深刻,也交了好多朋友,我已经把这里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打算退休以后也在山上找个地方养老呢!”驻村的日子很辛苦,但蔡润喜坚信,未来的沟底下村一定会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QQ截图20191209154904.jpg


记者 尹晓军 文/图


甘肃教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