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到村民的心坎里 ——记文县坪上村“第一书记”魏邦有 

发布时间:2020-01-07 17:16 | 来源:甘肃教育社

  从兰州出发去文县口头坝乡坪上村,距离不算太远,但一天无法到达。

  一大早出发,要在开往口头坝乡唯一一趟班车发车前赶到陇南武都,再乘3个多小时的车经过曲折山路到达口头坝乡,住一晚,第二天再步行30公里的崎岖盘山路,才能到达坪上村。

3e5f9abe5096a0055b700d5948b5872.jpg

  这条路,文县坪上村第一书记魏邦有来来回回走了快两年。这一走,走出了很多故事。

驻村队长的“烦心事”

  魏邦有是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的一名教师,在2017年之前,他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学生和书本。2017年年底,他收到《省教育厅关于选派12名同志任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通知》,远在千里之外的文县口头坝乡坪上村进入了魏邦有的生活。

  “来之前曾多次想象坪上村贫穷落后的境况,来了之后才发现,村里的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2018年1月5日,第一次进村的所见所闻在魏邦有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进村需要乘坐船只横渡水库,然后乘坐摩托车奔赴在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上前行3小时,村里的柴堆、粪堆随处可见……

  坪上村距离文县县城70多公里,是全县最落后、最贫穷、最闭塞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尚有未脱贫贫困户18户58人。

  艰苦的环境让魏邦有感受到这里扶贫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提醒刚刚来到文县的他: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想要真正脱贫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直以来,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坪上村村民居住得较为分散,世代人用双脚走出了一条30多公里的黄土路,仅供一辆摩托车勉强通行。山岩陡立,山涧幽深,杂草丛生,外地车辆都不敢进村。村民苦不堪言。

IMG_5033.jpg

  长时间与世隔绝,路的问题就成为了当地发展的瓶颈。在察民情、汇民意的走访调研中,刚刚成为驻村队长的魏邦有果断决定向“交通不便”这一群众呼声最高的难题开刀。

  修路资金需要300多万元,路面硬化防护至少需要2000万元,这对坪上村而言就是个天文数字。尤其难的是,修建的这条路需要经过两个村的山场和居民的房屋,协调关系极为不易。

  一场又一场屋场会,一次又一次小组会,干部们“婆婆嘴”上身,耐心地做着群众的思想工作。魏邦有天天往村里跑,一双运动鞋经常被泥巴糊得分不清颜色。终于,在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拦路”村民们心里的坚冰被一点点融化。

efb99d1aecc9118c26b5f4d3808120a.jpg

  为尽快把项目完成,魏邦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多次征求口头坝乡公路所、文县交通局的意见,反复请教相关专家,对该道路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只要群众有需求,再难的事,也要办到。”为修好这条“民心路”,魏邦有“上接天线”争取资金,“下接地气”做群众工作,终于让上下落差900米的盘山公路开建了。

  铺管道、运土方、修道路……仅半年的时间,一条坪上村村民的“希望之路”便绵延于陡崖之上。

  随着毛路的打通和硬化的开始,魏邦有开始勾画一个崭新的坪上村:修建一栋栋美丽的农家小院,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风景这么美的地方;加大核桃、花椒的种植力度,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整治村庄卫生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IMG_5100.jpg

  一个美丽的、重获新生的坪上村仿佛就在眼前!

“一身泥巴”的驻村书记

  2018年6月,全省实行驻村队长和驻村第一书记“一肩挑”。落在魏邦有肩上的责任又重了一些。

  这一年,他扎实驻村近250天。

  魏邦有深知,驻村书记的责任重大。为了让自己变成坪上人,魏邦有收拾了行李,在老村主任郭永祥的一间空房子里住了下来。

  这还不够,他还在院子旁边废弃的猪圈上开了一块菜地,和村民们一起干起了农活。

IMG_5127.jpg

  除了进行村里的党员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日常事务,魏邦有没事喜欢串串门。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谁家盖房搬迁,他都会来帮忙,村里人渐渐喜欢上了这位有知识、没“架子”的魏书记。因为山高路滑,没有走山路经验的魏邦有常常会摔跤,村民们也戏称他是“泥巴书记”。

  在坪上村的日子,魏邦有冬天采暖要靠自己生火,每日三餐需要自己动手做,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考验。但是他却说自己的幸福指数很高,因为他认为自己在这里做着有意义的事。

IMG_5131.jpg

  就在记者进入村里的当天晚上11点,坪上村村民的手机可以接收到满格的移动信号。移动通讯基站终于架好了。

  而在这之前,村民打电话要把手机绑到高高的树枝上,寻找微弱的移动信号,每过一会儿爬上树看有没有来电话,或者来回跑半个多小时在最高的山顶上才偶尔能收到信号。

  2018年7月9日,口头坝乡遭遇连续强降雨,大雨下了整整三天,致使境内多处山体滑坡,道路塌方,交通中断,农作物、房屋等受损严重。

  灾情发生后,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乡上办事的魏邦有带领全体工作队员于第一时间冒雨徒步进村查看灾情。

  坪上村情况特殊,是口头坝乡乃至文县境内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一个自然村。前行途中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摔落至悬崖下面,奇险无比。下雨天进村更是难上加难,进村之艰辛可想而知。

IMG_20191113_180745.jpg

  在进村过程中,魏邦有左一跤右一跤,全身被泥浆浸染,身体多处部位摔伤、被塌方滑落的灌木荆棘划伤,一路查看,一路走。他坚持从日出走到日落,徒步十几个小时40余公里,巡查完回到村内已是夜晚10点多,整个身体都累瘫了。

  为了确保村民生命安全,将村民损失降到最低,魏邦有连夜召开会议部署抗洪抢险工作,成立坪上村抗洪抢险工作责任小组,由驻村队长兼第一书记魏邦有任组长,包村干部和村支书任副组长,其他村干部和监委为成员,明确责任,研究确定各社(郭家社、坪上社、柏元沟社)遇险时安全撤离路线和安置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IMG_20191113_173932.jpg

  自此,魏邦有吃住在村,白天组织村民逐社逐户排除房前屋后导流渠淤泥、疏通水道,保证住房安全,抢修通村、通社便道,为村民出行打通一条人行和摩托车通行的生命通道;晚上组织村民开会学习,向村民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将党的关怀及时传递到村民中。

  由于受灾面大,道路损毁严重,为了打通一条生命通道,魏邦有带领村民顶着烈日,亲力亲为,拿着铁锨、锄镐连续奋战10余天,共计修复塌陷道路100余处,清理塌方滑落树木、淤泥、滚石1万多方,排险房屋45户。

  脚下是万丈深渊,身上是帮扶重担。在“7·10”暴洪发生期间,魏邦有走遍了坪上村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每一个农户家中,每天都徒步10多公里,胳膊、脖子、脸都被烈日晒伤,他用实际行动践行驻村帮扶干部的使命和担当,也用沾满泥巴的双脚丈量民情。

大山深处的21亩“希望田”

  路修通了,灾情解决了,民心畅了。魏邦有又开始谋划起了脱贫产业。

“产业不兴旺,贫困帽摘了也会重戴。”魏邦有认为,没有产业,是村里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摆脱贫穷,确保坪上村2020年脱贫摘帽,就既要发展当年见效的产业,又要发展附加值高的中长期产业。”

  那么,坪上村适合发展哪种产业呢?

  在“娘家”省教育厅和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的帮助下,魏邦有请来了省上的农业专家,对坪上村的海拔、水源、气候和土地进行考察论证,以确定该村适合发展哪些产业。

  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并经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2018年年底村里确定了扶贫产业项目——发展当归中药材产业,并确定先栽种21亩试验田。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可一穷二白的坪上村根本拿不出一分钱。

IMG_20191115_114716.jpg

  很快,21亩当归种植试验田申请资金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在魏邦有和文县高洁中药材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洁的一起努力下出炉了。

  今年3月,项目落地,省教育厅对口文县口头坝乡坪上村帮扶工作组出资4.2万元扶持坪上村产业发展。预计亩均净产值达2000余元,产生的收益将按省教育厅帮扶21户贫困户占40%、其余14户贫困户占17%、10户非贫困户占6%、村集体经济占10%、合作社占27%的比例进行分红。

  钱到位了,可新的难题又摆到了魏邦有的面前:如何解决中药材种植缺少劳动力的问题?

IMG_5094.jpg

  坪上村大部分村民均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为了解决缺少劳动力的问题,由合作社和村民签订就近务工的协议。魏邦有还亲自带领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一道平整土地、耕种、管护……

  村里两个“懒汉”在魏邦有的劝导下,也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魏书记干活却不拿钱,我们拿钱再不干活,脸都没处放了。”村里一“懒汉”说,“大家莫要去争当贫困户,丢人的很。现在政策好,干部好,只要自己愿意干,哪里还会穷哦!”

  由于天气原因,这21亩田里的当归还没有开挖。可是站在田埂上远远望去,地里种的是坪上村一个个村民的脱贫希望。

  两年来,在魏邦有的不懈努力下,联村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为坪上村投入资金累计达上百万元。在产业培育方面,为村内群众申请花椒树苗60000株(其中合作社10000株),申请退耕还林指标400亩(其中合作社100亩),申请蜂箱150个,申请猪仔80头,纹党2500公斤,黑柴葫100公斤,鸡苗785只,申请公益性岗位28个(28户贫困户每户安排一个岗位,每户每年有6000元的收入)。为解决贫困户增收难的问题,“以购代捐”村内贫困户500公斤土蜂蜜,共计7万元……

IMG_20191114_144330.jpg

  当记者准备离开坪上村时,已是下午,魏邦有也在赶忙收拾东西,他要赶回兰州去取村民搬迁入住新房要贴的对联。

  小车缓缓开出口头坝乡时,记者扭头回望,看到的是魏邦有忙碌的背影,黄昏后美丽静谧的坪上村……

  11月14日下午2点,大山深处的文县口头坝乡坪上村,村民们正喜气洋洋地在村部排队摇号选房。

  “别说进趟城了,就是去乡里,来回骑车都得6个多小时,谁知道老了老了还能搬出去。”坪上村坪上社的老支书陈志花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终于排到了,村支书郭进德把选房确认书交到陈志花手里,叮嘱道:“拿好,房子一装修,就住到口头坝乡里去。这下咱村里80%的人就离开这里了,还是政府这整村搬迁政策让咱享了福。”两个人对视一眼,哈哈笑了。

开辟新的生活方式

  陈志花是坪上村坪上社的贫困户,他所在的村子位于深山陡崖之上,无通讯信号、无网络,坡度25°以上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全村在籍45户139人,长住村民不到50人,属于口头坝乡深度贫困村之一。

IMG_20191114_080241.jpg

  老陈一家三代住在三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近60年,在屋内烧火取暖,靠天吃饭、耕种不到10亩贫瘠的土地,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老陈的境遇不是个例,而是这片深度贫困区域的真实写照。

  恶劣的自然条件,几乎谈不上的产业格局,要实现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只能寄希望于摆脱这样的环境,开辟新的生活方式。

  2018年,文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张立新的到来,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其实,坪上村一直牵动着张立新的心。张立新第一次来到坪上村时,散落在大山深处破旧的老房子像打在山坡上的补丁,破旧而突兀。

  “村里种植花椒、核桃不少,但群众日子怎么过得这么紧巴?”张立新问起了口头坝乡党委书记何迎军村里的情况。  “坪上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分散居住,村里都是土路,通信设施也不到位,暴雨,霜冻,冰雹等灾害天气频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客商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群众一直扶不起来。”何迎军介绍道。

90eccd774171a63d6aff84f0d8e418c.jpg

  经过文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会同省直、县直帮扶单位负责同志多次调研、科学谋划,针对口头坝乡基础条件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提出将处在高半山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坪上、成家山两个村进行整村搬迁。

  2018年10月,整村搬迁项目在口头坝乡竹园坝开工了。

  在动工仪式上,何迎军表示,搬迁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容不得半点马虎。

拉直群众心中的问号

  顶层设计“明了方向,定了目标,给了方法”。但整村搬迁,让45户139人一起走出大山,最难的工作是解决群众心中的各种疑惑和现实的利益诉求。

  在文县发展改革局和文县口头坝乡人民政府编制完成了《文县口头坝乡2018年灾后重建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程实施方案》后,何迎军连同驻村书记魏邦有带领口头坝乡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全村进行调研走访,动员群众走出深山。

  “以前也说让我们往出搬,但这么大的村子,这么多人,大多数跟我一样,过得都是穷日子,搬不是拿嘴搬呢,每一步都离不开钱,但钱从哪里来啊?”村民郭永奎眉头紧锁。

IMG_5079.jpg

  郭永奎的疑惑第一时间得到了魏邦有的解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重建户每户补贴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补助8000元,政府贴息贷款2万6千余元。集中安置户以民政救助的方式,每户再补贴1~2万元。加上村民自筹和生态移民补贴,咱这个整村搬迁的资金就有了保障。

  坪上村的“不便之处”,乡亲们人人都痛在心,可真要搬离这里,乡亲们也不无担忧。种的地咋办啊?到了乡上吃啥喝啥干啥?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谁照顾?这些问题在村民们的脑子里来回闪,搅得心乱。

  “搬出去之后我的那些花椒树咋弄?”郭永奎又向魏邦有抛出了新问题。

  “原来的地和房都还是大家的,农忙时还可以来住,农闲时,县里也给大家想好了。耕地还可以交给咱们村里的合作社,对田地进行半托管或全托管,到时候只管收钱就行。此外人社局会考虑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让大家有活干。到乡上的人,还可以到新修的扶贫车间里打工。”魏邦有把这些话挨家挨户地说了一遍,也解开了大家心里的疙瘩。

  和郭永奎一样,大多数村民心头的这些问号都被拉直了。纷纷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

住进新房子 过上好日子

  11月14日,口头坝乡正在实施的整体搬迁工程建设点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4栋楼房已建好。工人们正在院内绿化和附属设施建设。

  “魏书记协调帮扶单位出资16万元给村内集中安置户配置家具32套,你瞧,这新家具真漂亮。”在一号楼里,坪上村村民成志安和妻子正在新房子里打扫卫生。

  和成志安一样,搬进新房的村民们感慨有了新房子,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易地搬迁后,村民的后续生活如何保障?这是搬迁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b2a23860200f21d9efb756e9b5b4c5d.jpg

  魏邦有向记者介绍,因地制宜,采取引导就业、开办扶贫工厂、村集体发展产业等方式,为搬迁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据介绍,口头坝乡制定了相关产业规划,把花椒和核桃两种作物作为长期产业,把中药材作为中期产业,把林下养殖作为短期产业,纳入村级集体经济来发展,利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让村民成为股民,从中分红和受益。

  不仅如此,近年来,文县把“扶贫车间”作为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立足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通过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的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脱贫新路子。

  就在集中安置点的旁边,针对搬迁村民修建的“扶贫车间”已竣工。

  下午6点的口头坝乡,落日的余晖在山头映出一团团红晕,云朵一大团一大团在头顶飘过,像柔软的棉花糖缀在蓝的透亮的天空。拿到新房钥匙的成志安,和兄弟成志富一起说说笑笑地走进新房子里,哼起了曲子:“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呦,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

记者 郑芃生  文/图


甘肃教育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